普通心脏药物地高辛似乎提高了AF患者的死亡风险

由于地高辛(一种常用的心脏药物)安全性的不确定性增加,杜克临床研究所(Duke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应该避免服用该药物,因为开始使用该药物会导致更高的死亡率率。

这一发现周日在美国华盛顿心脏病学会第 66 届年度科学会议上报告

第一作者,医学博士,医学博士Renato D. Lopes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里其一般用途有所下降,但地高辛仍然被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房颤患者所使用。杜克临床研究所成员。“有几项研究质疑这种药物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安全性,不同的分析看着不同的问题显示出相互矛盾的结果。然而,目前的指南仍然将地高辛作为房颤患者的治疗选择。

Lopes说:“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全面的,最新的证据 - 缺少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地高辛开始与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地高辛一般用于加强心脏的收缩和控制心率。

Lopes及其同事分析了一项名为“ARISTOTLE”的大型国际临床试验的数据,该试验旨在比较华法林与阿哌沙班作为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预防。

在随后的分析中,研究地高辛是否与死亡率有关,研究人员检查了数据库中共有17,897例心房纤颤患者的所有原因,包括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

其中5824例(32.5%)在研究开始时使用地高辛,6,693例(37.4%)发生心力衰竭。另外873名患者(6.9%)在研究期间的某个时候开始使用该药物。

研究人员发现,接受地高辛治疗的患者更容易接受地高辛的使用与死亡的总体关系不明显。然而,即使在这些患者中,死亡风险与血液中地高辛浓度有关:地高辛血药浓度每增加0.5毫微克每毫升,死亡风险就上升19%。在地高辛浓度大于1.2 ng / mL的患者中,死亡率显着增加了56%。

Lopes说:“此外,死亡风险 - 特别是猝死 - 在研究开始后开始使用地高辛的患者中显着更高。” “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地高辛开始后的头六个月。”  

洛佩斯说,研究的全部范围及其独立的研究结果加上了这样的结论,即不应该使用药物治疗房颤患者,特别是如果症状可以通过其他治疗得到缓解的话。他补充说,在已经服用地高辛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治疗被认为是必要的,监测地高辛血清浓度对于确保血液水平保持在1.2ng / mL以下是重要的。 

Lopes说:“尽管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地高辛使用和死亡风险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这是一个观察性研究,因果关系不能确定。

Lopes说:“最终确定地高辛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进行大规模,功能强大的随机试验。“在那之前,我们发现地高辛可能对房颤患者造成的伤害比对患者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指导医生在管理这些患者的临床决策时。

(注:转载时请注明复诊网)


(注:转载时请注明复诊网)
文章评论
昵称:大仙女

出国看病并非想象中的天价

“美国费用相对较高,但对于英国、德国以及新加坡等地来说,费用仅仅比国内高10%~30%。”国内最大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盛诺一家董事长蔡强介绍说,“美国费用全球最高,癌症平均花[原文链接]

艾滋病毒种族检测

分析利率和分布趋势的死亡,在美国,由于人类关注死亡,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包括第3阶段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 编译的数据来自所有50个死亡证明 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原文链接]

美斥资4000万美元研究人类胎盘

此前针对美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4年发起的人类胎盘计划到底拨款多少一直未下定论,近日该计划刚刚收到415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研究该器官在支撑胎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胎盘把[原文链接]

细数美国移动医疗的七大商业模式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报告称,预计到 2017 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 230 亿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询的数据则显示,到 2017 年底,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 虽[原文链接]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健康医疗关键词

关键词:多点执业 总理报告内容: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 庄一强独家解读: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的提法非常好,但需要制度的全方位配套:医生从单位人变成[原文链接]

患者最需要的5种移动医疗服务

患者和看护人员目前越来越依赖于移动资源。移动医疗数字服务有多种形式,如应用程序、视频多媒体产品、可打印的患者指示、疾病状态教育和随访预约提醒等。通过专有的第三方平[原文链接]

如何选择NGS自动化系统?

大规模NGS(下一代测序)应用带来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相对传统更加复杂和精细操作,注定了这一技术将会更多地依赖自动化设备来完成。作为临检机构和近期崛起的众多第三方检[原文链接]

移动医疗,未来5年大预测!

2014年,阿里收购中信二十一世纪,大张旗鼓地直接将医药电商带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时代。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覆盖率的提高,传统的有病去医院模式得到了[原文链接]